去查网 logo

躬耕造句

“躬耕”的解释

躬耕[gōng gēng] 躬耕 (躬耕)“躬耕”主要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意为“亲自耕种田地,进行农业劳作。” 诸葛亮在其前《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说,他出山前曾亲自在南阳隐居靠耕种田地生活,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三分天下。 “躬耕”亦为书法家许敏先生艺名.

用“躬耕”造句

1、 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2、 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

3、 90年沧桑,90年求索,90年躬耕。“长太息以掩涕兮,衷民生之多艰”党,您的每一份辛苦我们都记在心中,您的每一份功绩我们都永远铭记。

4、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5、 此人名叫胡昭,字孔明,如今便在这阳翟老家,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6、 在定襄县有这样一位庄稼汉,躬耕陇亩,爱好写作。

7、 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毕生躬耕二千万字,成就了名山事业,被*弯奉尊为“国宝”。

8、 在暖日晴川下,田间溪流旁,他们或者躬耕陇亩,创造一个梦中的家园;或者植绿山河,让这里满目葱郁,一带青青;或者就是乘兴而来,采摘赏景,意满而去。

9、 不合作,以死抗争不值,因此他们或隐于山林,或躬耕垄亩,或佯狂避世。

10、 胡昭便居于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颇有德行于世。

11、 出身农村的他,深知陇亩躬耕之苦。

12、 躬耕麻醉医坛,心系生命护航本报讯这里,一年365天从没停止过运转,一天24小时从没休止过接台;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关怀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拯救生命。

13、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草而已矣。

14、 清代南阳知府、湖北人顾嘉蘅当年为调停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写下了“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15、 鸡鸣炊烟升,狗吠柴门开,躬耕垄亩间,五谷飘香来。

16、 忆年幼时,入蜀道,见躬耕之人辍耕于垄上。

17、 水乡田园是多么的美呀,春天的田园美不胜收!只要你细细品味,用心感受春天的田园风光,一定让你留恋忘返。这也难怪东晋着名隐士陶渊明放弃好好的官不做,要隐居村野,躬耕田园,过着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18、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罗贯中

19、 燕鸣翔宇渤海边,大气磅礴立基园。九州英才尽苦力,十载寒窗化甘甜。周周躬耕育桃李,年年俯首作源泉。快履邹形成伟业,东意无限更向前。

20、 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

21、 台前有一亩三分田地,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在先农坛行毕祭祀礼后,就去先农坛的观耕台来亲自耕田,并观王公大臣躬耕

22、 退役之后,曾经的那个王子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除了陪伴家庭之外,躬耕畋猎,潜心向佛,“神奇的马尾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3、 当年仲夏,翼公“乃解印绶谢诸僚友”,乘船沿赣江下行,自觅归隐躬耕之地。

24、 所谓中国人“不绝如线”,其实传至今日确实不易:三代先民于黄河上下躬耕开辟,周边却屡屡有狄戎蛮夷环伺于旁,攻战征伐不可胜数。

25、 很多市民恐怕最熟悉的还是怎么在网上种菜偷菜,而不精通“躬耕于垄亩”的那些活计。

26、 地位改变了,他说当年背着行李卷儿迈步走向阿里的那个青年学生本质上没有改变,在西藏工作的三十年,他用“躬耕于西藏大地”来鞭策自己。

27、 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

28、 如今,86岁的李文祥老人只是中原大地一个普通的庄稼汉,躬耕乐道,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50年。

29、 没错,家师的确是躬耕乐道,梅妻鹤子,不问世事。

30、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31、 这个行会里的成员虔诚地秉承墨家的思想传统,躬耕陇亩,身体力行。

32、 即便是这样一支千百年来不断迁徙流离的客家李氏,每日躬耕劳作之余都从未忘记自己祖先发详的地方。

33、 邹静之的家在一个环境雅致的半山上,院落不是很大,但充满着田园气息,几株观赏的红枫,几垄自家种的蔬菜,让邹静之找到了“躬耕陇亩”的雅趣。

按拼音查造句

全部查询工具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最近更新

免责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全部由《去查网》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0 - 2024 quch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