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钵造句
“擂钵”的解释
擂钵[léi bō] 擂钵 使用人口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赣等地的交界处,在湘、黔、桂三地交界处擂钵是家中必备的容器。 倒锥体,一般30~40公分高,钵口约40公分经。也有比较小的,高约10公分,钵口约8-10公分,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其粗糙程度是为了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捣磨芝麻、豆子、茶叶等,制作风味极佳的擂钵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装的实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怀化、益阳、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可见。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凤阳有一种可以捣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钵,凤阳民间夏季最喜闻乐见最受欢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红椒在擂钵里一起捣成泥状,再加入食盐、食醋、香油(芝麻油),搅拌均匀。
用“擂钵”造句
1、 擂茶用的工具也十分讲究,陶制的擂钵、山楂木的擂棍、用竹篾制成的“捞子”,好的擂茶工具才能擂出好的擂茶。
2、 当地人称这些石臼为擂钵口、水坛子。
3、 至于擂钵,只是一个普通的陶制的钵,而擂茶用的棍子则有讲究。
4、 双臂飞舞、擂棍狂转,不一会儿,擂钵里的原料已变成酱青色的浓浆。
5、 三明将乐发现宋窑出土了大量擂钵等文物。
6、 但是在当地,村民称石臼群为“擂钵口”,或者叫“水坛子”。
7、 他坐在凳子上,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
8、 据了解,擂茶用特制的瓦瓷擂钵,钵内留有凹纹,取山上木质匀密的山仓树做成擂茶棍,这些东西在揭西都可以买到。
9、 做擂茶时,擂者坐定,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舂捣、旋转。
10、 小女儿没吃过一口母乳,邓芝林每天用擂钵擂米糊喂她。
11、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芝麻、花生等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
12、 将藕用擂钵加清水擂碎,取其混悬液,澄清去水,即得净藕粉。
13、 在枫林红了酒楼最生气的事情,就是擂钵菜根香已经被点击一空。
14、 民俗农具单元,水车、秧马、蓑衣、火笼、升斗、擂钵等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也都透出浓浓的峡江风情。
15、 我们几人围着桌子坐下,制作擂茶的工具擂钵和擂棍已经摆在桌上。
16、 张姓阿婆用古老的擂钵将莲子、花生、米糕反复碾压。
17、 她带着大包小包,里面装的是擂钵、擂棍等制作擂茶的工具,鱼腥草、艾叶等草药,豆子、米仁等配辅料。
18、 起初,“信乐烧”主要生产缸、瓮、擂钵等大型生活用陶瓷,流通范围也局限在滋贺县内。
19、 “环西、西山棚户区”中的擂钵寨区块已完成房屋征收62户,预计9月20日前完成120户。
20、 擂钵是口径约50厘米的陶钵,钵内有许多的沟纹,便于研磨。
21、 从罐的内壁来看,为轮制拉胚旋转制作;擂钵内刮痕可能为竹片刮制而成。
22、 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和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23、 “擂茶”是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乃研磨之意,将绿茶及多种五谷杂粮炒熟,置于擂钵中研制成细粉在冲泡热水饮用。
24、 刘娭毑手握一根一米长的擂棍,一边擂舂,一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料和香草,将钵里的原料捣成绿色的碎泥,茶便擂好了。
25、 我是在将乐客家人林金兰阿姨的家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林阿姨他们全家人就围坐到桌边,把芝麻、茶叶、橘皮放进类似大腕的擂钵里,开始擂茶,招待客人。